口蹄疫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同非洲猪瘟一样,都属于一类动物疫病,危害极大。目前,我国对口蹄疫采取以强制免疫为主,扑杀为辅的综合防控措施,并取得显著成效,亚洲1型口蹄疫已被消灭,这是我国口蹄疫防控历史上第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
由于口蹄疫疫苗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疫苗质量、免疫操作及监测评估等都直接影响了实际防疫效果。因此,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指导意见(2022-2025年)》中要求,加强疫苗质量管理及使用效果监测评估,确保“真苗、真打、真有效”。
6月9日,南农猪会特邀申联生物北方区技术服务总监郭天准,分享交流了《技术创新--保障口蹄疫“真苗、真打、真有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技术创新——保障“用真苗”
申联生物一直聚焦市场问题,攻关技术难题,创新运用五大核心技术,成功上市臻品泰吉联--猪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Re-O/MYA98/JSCZ/2013株+Re-A/WH/09株)。其中,历经6年多时间独创的“分子书钉i-MolSta双向抗原保护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口蹄疫灭活疫苗抗原降解的技术难题,让每一瓶疫苗都是“新效期”、都有“真含量”,有效期内抗原含量至少有22微克/头份,保障每一位养猪人都能用上“真含量”的口蹄疫疫苗,真正体验到“吉”稳定的疫苗所带来的免疫效果。
2
科学免疫——保障“能真打”
对于猪场免疫口蹄疫疫苗来说,能否做到“真打”,影响因素是比较多的,比如疫苗的保存使用、接种部位、注射器及针头的规格、接种剂量及免疫程序等等,而在这些影响因素当中,导致疫苗免疫效果较差的最常见“雷区”就是免疫程序。
由于母源抗体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提供早期的保护,又会对疫苗的免疫造成干扰。因此,需要根据母猪的免疫程序以及仔猪母源抗体水平等情况来确定仔猪的首免日龄。在制定口蹄疫疫苗的免疫程序时,一方面要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另一方面要做好加强免疫。由于口蹄疫灭活疫苗起效相对较慢且持续时间较短,在第一针免疫的基础上,需要间隔一个月做好加强免疫,两针免疫后才能产生更高的中和抗体水平,持续时间也相对更长。另外,如果考虑延迟出栏,建议在二免后3个月再打一针,否则“牛猪”感染发病风险较大。
3
正确评估——保障“真有效”
对于口蹄疫疫苗保护力的检验,国内外公认的“金标准”是本动物攻毒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但由于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使用口蹄疫活病毒,按照国家规定只有P3实验室可以检验。因此,临床实际使用中,通常会采用ELISA抗体检测方法来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但由于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存在没有国家统一标准、不同企业试剂盒检测结果差异较大等问题,且已证实ELISA抗体与中和抗体相关性较差,只能反映动物所处的免疫状态,不能直观体现疫苗真正的保护效果。
研究表明,口蹄疫抗原146S抗原含量与攻毒保护效力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建议可通过检测口蹄疫疫苗抗原含量来评价疫苗质量,同时也可以在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通过使用流行毒株来检测中和抗体。而对于ELISA抗体检测方法,建议筛选比对抗原匹配性更好、质量可靠的试剂盒来检测评估。
综上所述,分子书钉i-MolSta抗原保护技术,保障每一瓶疫苗都有“真含量”,有了“真苗”,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到“真打”,最后通过正确的方法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这样才能确保“真苗、真打、真有效”。
申联生物专注口蹄疫防控21年,因为专注,所以专业!为广大用户提供高品质的疫苗,并提供专业实用的技术服务,保障疫苗使用更放心!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