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免疫程序及免疫时机不合理
猪群中腹泻、咳嗽等疾病状态的仔猪比例较大,去势及手术前后3天不能免疫。夏季高温,尽量避开上午10点到下午3点,选择在相对凉爽的早晚进行免疫,减少应激。对于哺乳仔猪,其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不宜免疫。
不同种疫苗免疫间隔时间不宜过短,活苗间应至少间隔7-14天,灭活苗间应至少间隔14天以上。同种疫苗两次免疫,建议间隔20-25天。
02 疫苗使用不正确
疫苗过期、包装有破损、非真空(疫苗稀释时,稀释液瓶无法将注射器内的疫苗自动吸入瓶中)、未用原装稀释液稀释等,都会引起免疫失败。
疫苗稀释后的存放环境不适宜。以活苗为例,如果稀释后存放温度是15-25度,必须在4小时内用完;如果是25度以上,必须在2小时内用完。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灭活苗使用前,一定要恢复至室温,可大幅减少过敏反应几率,尤其是口蹄疫和圆环。
免疫剂量不合适。比如剂量过高,容易造成免疫麻痹,下次免疫时产生的抗体会大量减少,达不到免疫效果。不建议多种苗同时使用,如果时间不充裕,可以灭活苗与灭活苗、灭活苗与活苗一起免疫,但两种活苗绝对不可以一起免疫。
03 血清型不相符
举个例子,用O型口蹄疫疫苗来预防A型口蹄疫,无法达到预防目的。目前的某些腹泻屡防不止,也与本场的发病类型与厂家提供的疫苗类型不一致有关。
04 免疫抑制
营养缺乏、霉菌毒素、药物使用不当、感染病原等,均可造成猪体免疫机能下降,导致免疫失败。
因此,夏季高温多雨,我们应注意饲料的使用周期和保存,饲料购进量适宜,不要过多,谨防霉变。饲喂前,将料槽中的剩料清理干净。
05 其他因素
免疫器械消毒不严格不彻底、出现某种(热)应激、免疫时未保定影响注射、针头大小不适宜、注射位置不正确等,均会影响免疫效果。
免疫保定
后备母猪往往是猪场发病的源头,免疫时,一人保定一人注射,保证疫苗足量免疫。对于基础母猪群,在喂料时免疫,母猪注意力集中在“吃”上,效率高、应激小。
针头的选择
对于基础母猪及公猪,选用16×38的针头免疫,针头过小,无法穿透脂肪层注入肌肉层,疫苗注入脂肪层形成“脓包”;对于仔猪,一般选择9-12号针头,免疫时若注射部位出血,疫苗会随着血流出来,需要补免一针,防止免疫失败。
不正确的注射导致耳后脓包
最佳的注射位置
对于母猪,距背中线5指宽、耳根后3指宽;对于无法保定的保育猪和肥猪,可稍往上,即距背中线3指宽、耳根后3指宽处进针。
06 注意事项
如果为了提高效率使用连续注射器,一定要注意每次吸入的疫苗量及注入的疫苗量,因为连续注射器无法像一次性针管一样,清晰地看到每次的注入量。
每次排出针管中气泡的时候,尽量不要将疫苗排出到环境中,容易污染,可以选择一个使用过的空疫苗瓶(必须为该批疫苗)注入,既安全又节省。
排气过程
07 仔猪急救
有些仔猪对疫苗有过敏反应,反应急速、剧烈,若不及时施救,死亡率很高。
若发现仔猪过敏,第一时间将其从猪群中拨出,用手或脚适当用力按压脖子及针口的部位,反复按压揉动,可适当按压心脏部位,但是请一定注意力道,直到仔猪连续大声喊叫,就基本没有问题了,10多分钟仔猪就可以恢复了。(过敏死因:窒息死亡)
仔猪疫苗过敏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