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下跌,偶尔短暂反弹后继续走跌。8月底,生猪期货经历了三日短暂震荡反弹后再度走跌。现货价格也是持续下降,据有关部门监测,8月底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为20.91元/公斤。
为什么会出现持续几个月行情下跌?即便是在国家保供稳价的政策下,依然保持下行趋势呢?
非州猪瘟导致产能税减。2018年下半年,非洲猪瘟开始影响生猪产业,众多散户退出市场。2019年,市场供应出现短缺,生猪价格上涨。如果是自己繁殖户,每头盈利能达到2000元以上。
虽然期间价格也有所反弹,但一直是保持着较高盈利,直到2021年春节前后,每头生猪利润仍能维持在1000元左右。
生猪存栏量超预期恢复。连续两年行情高走,高利润吸引大量资金涌入,激发市场扩能活力,生猪产能大幅恢复。据有关部门监测,今年7月底,能繁母猪、生猪存栏量均已恢复。
随着供应增长,生猪价格开始下跌,养殖企业为降低成本,加速出栏。刚刚恰逢夏季,由于气温升高,市场大批出栏抛售,屠宰企业压价收购,供应压力带动猪肉价格持续下跌。
受新冠疫情影响需求恢复缓慢。由于国内疫情影响没有完全恢复,国外疫情仍在持续蔓延,消费能力没有完全恢复。从需求端来看,老百姓支出水平下降,加上猪肉替代品增多,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致使猪肉总需求量降低。
那么,面临“跌跌不休”的大环境,养猪大户应该怎样应对呢?
做好非洲猪瘟和疾病防控,避免较大风险。生猪养殖企业最大的风险是非洲猪瘟,以及冬季疾病率高发影响,养殖户要充分做好防范工作,减少大面积受损的情况。
生猪养殖企业还应多关注农业部门官网信息,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价格下行阶段不要恐慌,更不要听信谣言,以赌博心态安排生产。
降产能提质量增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养殖端要及时淘汰低产母猪,特别是留作种用的三元肥猪,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和饲料转化率。每头母猪的有效仔猪数量得到有效提升,就能降低每头仔猪的成本。
企业还应该储备充足资金,应对阶段性的行业亏损。企业还应加强尖端人才引进,构建多层次的人才队伍,用人才支撑创新发展,加强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发展质量。
有能力的养殖企业可以向屠宰和肉制品加工延伸,发展下游品牌,将生猪价格低的劣势转变为低原材料成本的优势,从而转化生猪压力。
“保险+期货”项目为农民上了“双保险”。该项目综合考虑饲料价格上涨和猪价下跌风险,以保险的形式,经由期货市场,对冲了风险,“堤内损失堤外补”,帮助自己繁繁殖自己养殖户减少损失。
在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养殖户要根据自身情况和行业动态,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同时,要想方设法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切不可盲目扩大生产,放松风险防控意识和保险意识,以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