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铁骑力士集团技术副总监王忻博士
月初,偶然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题为《联合育种,真能联合吗?》的文章,针针见血,字字珠玑!其中对于国内目前联合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更是让诸多读者拍手称快!在此文的“诱导”下,我通过公众号“一龙一猪”拜读了该作者其他诸如《理想很丰满,现实也有些骨感》、《跨界养猪?没那么简单》等文章,第一感觉是——在诸多人都扮演着如王小波书中“沉默的大多数”的当下,业内还有这样敢于讲真话的人!心中有了一些好奇+敬佩。
后来才知道,原来该公众号作者正是铁骑力士集团技术副总监王忻博士,于是便有了这次远程采访……
非瘟影响仍未消散,新冠疫情雪上加霜!集团企业跑马圈地,中小散户积极复养;“三元肥母”横行天下,猪精生意火爆异常!南猪北养暂告段落,云贵川渝区域称王……
这些热点及变化到底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养殖人又该如何拥抱变化,寻求新环境下的“破局之道”?带着这些问题,猪易传媒有幸采访了四川铁骑力士集团猪业事业部技术副总监王忻博士,来听这位在生猪养殖业及猪育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对于中国猪业变化及发展有何独到见解!
大企业扩张有利于熨平猪周期
猪价高企的行情下,各大养殖巨头都在疯狂扩张,跑马圈地,动辄建设几十万头、上百万头的养猪工程。铁骑力士在这波高行情下,也进行了一些扩张动作。大企业扩张,是中国养猪业规模化进程的必然过程,亦是抹平猪周期的有效手段。
非瘟来临之前,2600万散户及家庭猪场由于信息、资源、技术等方面的不足,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资料浪费及抗风险能力不足纷纷暴露。市场情况略有变化,散户大多会出现“恐慌性抛售”,这是导致猪周期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大企业的规模化布局推进了养猪业工业化发展进程,在技术、资金、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推进了行业发展,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生猪市场。
而今,不仅是原有的养殖企业、饲料企业在加快规模化布局、疯狂扩张,犹如万科、恒大、京东等跨界资本的进入,也为养猪业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对行业总体发展有利。
铁骑力士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种猪企业,目前在四川、江西、贵州等地建有30余个现代化生猪繁育养殖基地,年出栏商品猪可达到300万头。未来,将继续贯彻“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的原则,计划利用3-5年时间,做到年出栏1000万头。
南猪北养时机尚未成熟
经历了非洲猪瘟的沉重打击后,“南猪北养”或许并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乐观。云、贵、川等地成为了继东北、西北之后的“养猪圣地”,诸多集团在这些地区争相布局。养猪业这种地域性转变,向我们传递了哪些信息呢?对此,王忻表示:之前,为了满足生猪市场发展需求及环保、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行业提出了“南猪北养”的模式,诸多企业也纷纷付诸实践。按照当前中国生猪产业发展及区域分布来看,“南猪北养”是要通过这种养殖区位的转移,实现产销分离,这个模式本质上是没有问题。
北方地区人口密度小,环境容量大,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且猪肉消费量不及南方;而南方地区人口众多,土地少,消费量较北方高。这种南北矛盾导致了我国养猪业出现产销供需失衡,其通过这种区位转移,将养殖产能由南方经济发达、环境承受能力弱的地区,转移到北方环境容量大、饲料成本低的地区,以此来降低养殖成本,解决南方人多地少所导致污染大、成本高的矛盾。这符合生猪产业链制造中“产销分工”的思想,在国外,美、加、发、西等国家,其养猪业分布在相对集中的区域。因此,“南猪北养”这个策略设想是没有问题。
而之所以“南猪北养”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并未被广泛接受或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因为中国目前复杂的动物疫病形势所致。
中国养殖业长期面临着“新病不断,老病新发”的复杂动物疫病形势,尤其在现在非瘟的影响下,生猪调运增加了运输过程中疫病传播的风险。就四川地区而言,其猪肉生产量与消费量基本平衡,这类地区采取小范围调运,疫病防控压力较小。但跨区域大范围的生猪调运,对动物疫病防控而言,存在潜在巨大风险。因此,现阶段开展“南猪北养”,时机尚未成熟。
大集中、小分散是趋势!
既然大范围的跨区域生猪调运存在疫病传播风险,那么养殖业发展在满足当地环保政策要求的情况下,在主要猪肉消费地区及附近区域进行生猪养殖,在基本满足当地的猪肉消费需求后,可以短距离、小数量小范围调运到附近区域,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西南地区就符合此标准——猪肉生产量相对可满足需求且消费量大,并且可以辐射周边地区。这亦是诸多集团化养殖企业在西南地区争相布局的原因所在。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后期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养殖布局会逐渐增加。在疫病区域净化的前提下,实现养猪业的相对集中且可分离。这样也能更好满足现阶段养猪业从调猪到调肉的转变,而这种改变,还依赖消费者从热鲜肉到冷鲜肉消费习惯的转变。
未雨绸缪,顺势而为
关于行业内目前三元母猪的情况及铁骑力士目前三元母猪应用等,王忻向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王忻强调:因为受到非瘟疫情的影响,能繁母猪数量急剧下跌,为了满足养殖生产的需求,三元母猪应运而生,且成为了目前养猪业发展的“刚需”!但也仅仅是在现在这个阶段内。因为三元母猪种用价值不高,繁殖性能不佳,长期使用三元母猪只会导致猪场养殖成本升高而实际繁殖效率降低。随着生猪产能不断恢复,二元母猪数量充足后,现有三元母猪便会被逐步淘汰。部分复产较为顺利的企业,亦是已经开始淘汰“三元肥母”。
就铁骑力士的情况看,目前三元母猪在集团基础母猪总数中的占比为8%左右,这与部分三元母猪占比达30%以上的企业相比,还是存在优势。这得益于铁骑力士早在非瘟前期就改变了繁育模式,主动开展轮回杂交,二元种猪产能从3W/年提升到8W/年,为应对非瘟影响下,能繁母猪不足的情况提供了保障。
而对于生猪精液方面的涉猎,铁骑力士也是未雨绸缪,早有打算。王忻解释道——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明确一点:自养公猪养殖成本高,生产效率上优势不大。而专业化的种猪育种公司选种异常严格,核心种公猪留种率一般在2%左右,且顶级种公猪育种企业是不外售的。其他养猪企业很难买到最优质的种公猪。这也是我们公猪精液产品遗传品质的保障。
铁骑力士自2013年国内出现专业公猪站就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到2017年开始进行公猪站筹建工作,将原自养公猪全部淘汰,统一采用公猪站供精。截止目前,已在绵阳、贵州建立高标准公猪站4个。在硬件上,公猪站试验设备全部采用法国卡苏进口设备;软件方面,利用铁骑力士最优质的的公猪保障最佳商品性能(杜洛克:143天达到100公斤,料肉比2.3以下、瘦肉率60%、屠宰率82%-83%;大白:窝产仔猪数16头以上),通过数据分析,育肥猪出栏后效益增加100元以上!
另外,为了保障精液安全,公猪站实行每周2测制度,在精液运输上,铁骑力士也有了两年以上的经验,一般保证精液到客户场后5天内活力依旧保持在70%以上。
川猪发展,绝对不仅是数量上的提升
关于川猪发展、振兴川猪,王忻认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提升,而是质量上的飞跃!众所周知,四川生猪养殖量常年位于国内首位,数量增长已经不能满足川猪发展的要求,那么下步一定是养猪质量上的提升。铁骑力士“天府肉猪”、“川藏黑猪”两大生猪配套系新品种,亦是在此方面进行的努力。“天府肉猪”是四川省建国后首个本土肉猪配套系品牌;“川藏黑猪”是铁骑力士与四川省畜科院合作,研发的生猪配套系新品种,现已完成全套的相关品牌、技术转移。两个品种的共同特点是,肉质非常优良,满足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追求。
当下,消费者的肉类需求已经从过去的“吃的上”到“吃的好、吃的健康”逐步转变;由单纯的数量上的满足转为对肉类品质的追求。
铁骑力士通过多年的总结,以消费者需求为本,坚持市场需求导向,在新品种研发方面,坚持对猪种肉质和质量的提升,最终给予消费者质优价廉的猪肉产品。
四川作为全国生猪出栏大省,消费总量占据全国总量的10%,可谓是全国猪肉消费的风向标!故,川猪振兴需要跟多的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参与进来,共同为消费者“肉篮子”保驾护航,为川猪振兴贡献力量!
不要被当下的高价蒙蔽双眼
采访的最后,王忻对于当下养猪人格外关注的猪价行情及后市分析,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自2019年10月以来,生猪价格创历史新高,截止目前依旧对养猪人、养殖企业带来诸多利好。在享受了许久高猪价带来的红利后,养猪业产能恢复逐步加快。但总体而言,目前市场上庞大的三元母猪群体,由于繁殖性能差,其补充的产能与二元母猪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生猪市场将依旧是“供小于求”的状态。
既然“供小于求”,为何猪价还会在近期震荡下行呢?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因素
1、新冠疫情对消费的抑制;
2、由于猪价的利好及市场上巨大的猪肉供应缺口,诸多养殖场(户)压栏,饲养“牛猪”。但到目前,必须要出栏的阶段,养殖场(户)恐慌性抛售,造成短时间内的“爆发式”供应,导致猪价下行。
从整体养猪业来看,2020年猪价依然会在相对高位运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非瘟!在无有效疫苗、无特效药物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生物安全措施的提升来保障!非瘟防控到位,产能及时恢复的情况下,猪价将会恢复到常规水平;反之,则会让目前这种供需失衡的情况继续上演。可谓——2020年,防控非瘟是决定未来猪价趋势的关键因素!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猪价一直高位运行是不现实的!未来养猪业的竞争,一定是技术、管理、养殖效率与成本之间的竞争!养猪人不要被当前的高价蒙蔽了双眼,因为高猪价总是能够掩盖一些问题,一旦生猪产能恢复,价格回到正常水平,又会有多少人被这个行业所淘汰?
养猪企业应该立即关注这个问题,及时从生物安全、遗传育种、饲料技术、现场管理等各技术角度予以关注,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品质、降低饲养成本,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应对未来更为激烈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