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繁育技术 > 内容

母猪产后护理的关键点,你都知道吗?

猪业畅谈 2025-04-23

阅读()

母猪产后护理是生猪养殖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母猪的恢复速度、仔猪的存活率以及后续繁殖能力。科学的产后护理能有效预防疾病、降低死胎率、提高养殖效益。以下从护理步骤、关键要点和护理作用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母猪产后护理是生猪养殖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母猪的恢复速度、仔猪的存活率以及后续繁殖能力。科学的产后护理能有效预防疾病、降低死胎率、提高养殖效益。以下从护理步骤、关键要点和护理作用三方面展开详细说明。

 

母猪和仔猪

 

一、母猪产后护理步骤

 

1、产后即时护理

 

清洁与消毒:

 

分娩结束后,立即用温水(40℃左右)清洗母猪外阴、乳房及后躯,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碘伏消毒,防止细菌感染。

 

胎衣检查:

 

确认胎衣是否完全排出,若胎衣滞留超过24小时或出现恶露异常(如恶臭、脓性分泌物),需及时注射抗生素(如头孢类)或联系兽医处理。

 

补充能量:

 

产后6小时内提供温热的红糖水(红糖100g+温水1L)或麸皮汤(麸皮500g+食盐10g+温水2L),帮助恢复体力。

 

2、环境管理

 

温度控制:

 

产房温度保持在20-25℃,仔猪保温区需额外增设红外线灯或电热板,维持32-35℃(出生3天后逐渐降低)。

 

卫生管理:

 

每日清理产床粪便,更换干燥垫料(如木屑或稻草),每周2次喷洒复合酚类消毒剂,减少病原微生物滋生。

 

3、营养调控

 

渐进式饲喂:

 

产后前3天以易消化饲料为主(如湿拌料、青绿饲料),第1天喂量1-1.5kg,逐日增加至第7天恢复自由采食。

 

推荐配方:哺乳期饲料需含粗蛋白17%-18%、赖氨酸0.9%-1.0%,添加2%-3%鱼粉或豆粕提升营养。

 

补充关键营养素:

 

添加维生素E(200mg/天)、硒(0.3mg/kg饲料)促进子宫修复;葡萄糖酸钙(20g/天)预防产后瘫痪。

 

4、健康监测与疾病预防

 

体温监测:

 

产后连续3天测量直肠温度,正常范围38.5-39.5℃,若超过40℃需警惕子宫炎或乳房炎。

 

消炎处理:

 

常规注射长效土霉素(20mg/kg体重)或林可霉素(10mg/kg体重),连用3天预防感染。

 

乳房护理:

 

对肿胀乳房热敷按摩,若发现硬块或红肿,可外敷鱼石脂软膏,并挤出发炎乳区的乳汁。

 

5、仔猪管理

 

初乳保障:

 

确保仔猪出生后1小时内吃足初乳(每头摄入量≥200ml),增强免疫力。

 

固定乳头:

 

弱小仔猪固定在前部乳汁丰富的乳头,减少竞争性死亡。

 

断齿与断尾:

 

出生24小时内完成,避免操作不当引发应激。

 

二、产后护理的5大关键点

 

“三观察”原则

 

观察精神状态(是否抑郁或躁动)、食欲(采食量恢复速度)、排泄物(粪便是否正常、恶露颜色与气味)。

 

卫生与消毒

 

产房做到“三无”:无积水、无粪便堆积、无尖锐物,降低感染风险。

 

精准营养供给

 

哺乳期能量需求比妊娠期高30%,需通过高能饲料(如添加5%脂肪粉)满足每日16-18MJ代谢能需求。

 

疾病预警机制

 

对乳房炎、子宫内膜炎、产后无乳综合征(MMA)等常见病建立应急预案,如储备缩宫素(10IU/次)促进恶露排出。

 

减少应激源

 

避免产后3天内频繁驱赶、噪音干扰,防止母猪咬仔或拒哺。

 

三、科学产后护理的4大作用

 

提高仔猪成活率

 

通过保障初乳摄入、维持适宜温度,可降低仔猪黄痢、低血糖发生率,将断奶前死亡率从15%降至5%以下。

 

促进母猪体能恢复

 

合理护理可使子宫复旧时间从7-10天缩短至5-7天,缩短断奶至发情间隔(从7天降至5天),提升年胎次。

 

预防繁殖系统疾病

 

有效护理可将子宫炎发病率从20%降至5%以下,延长母猪使用年限(从3-4胎提升至6-7胎)。

 

提升经济效益

 

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可从22头增至26头,按当前猪价计算,单头母猪年增收超800元。

 

结语:母猪产后护理是一项需要精细化管理的系统工程。通过环境控制、营养调控、疾病防控、仔猪管理四管齐下,不仅能保障母猪健康,还能显著提升猪场生产效益。建议养殖户建立标准化护理流程,结合定期抗体检测(如猪瘟、伪狂犬抗体水平监测),构建科学养殖体系。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