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吉动物营养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 > 繁育技术 > 内容

后备母猪扩繁咋计划?未来猪场将如何?育种专家如是说

赛尔畜牧 2021-11-12

阅读()

我们都知道,母猪是驱动着猪场前行的核心动力,而如何才让母猪场有持续的推动力呢?当然是高质量的后备母猪啦!今天,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

我们都知道,母猪是驱动着猪场前行的核心动力,而如何才让母猪场有持续的推动力呢?当然是高质量的后备母猪啦!

 

今天,来自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的母猪遗传育种专家Dr. Ken Stalder将和我们聊一聊在实际生产中如何提高母猪生产力、如何计划扩繁,以及未来的猪场会是什么样。

 

定义母猪生产力

 

传统来说,PSY(Pig/Sow/Year,每头母猪每年断奶仔猪数)是大家最为关注的指标,它的确能够提供一些价值 --- 如果在同一个系统间的母猪场进行比较,这是没问题的;不过,如果拿出去和同行们比较,那作用就不大了。这是因为PSY有很多人为操控的因素,不同算法的结果差异也很大。比如,欧洲猪场和美国猪场的运营模式非常不同,那么,比较PSY的意义就不那么大了。

 

希望大家要能慢慢远离PSY,转而关注「母猪终身生产力」(Pig/Sow/Lifetime,每头母猪终身产仔数),这个指标能让我们避免胎次结构、空怀等因素对算法的影响,让大家能够真正在同一水平线上作比较。如果要更进一步,我们还能将母猪的在群天数等数字加入计算,得到「每头母猪终身年断奶仔猪数」(sow life annualized piglets weaned)、比较每天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

 

图片

 

母猪终身生产力汇总

(DOI:10.1186/s40813-020-00163-1)

 

如何把握扩繁规模?

 

大家通常会在市场情况好的时候才开始认真对待扩繁,但是养猪行业很少有一帆风顺的完美情景,所以,讨论扩繁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带着风险意识去思考这个问题。

 

正常情况下,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扩繁的完美计划,但是突然来了蓝耳病,来了非洲猪瘟,一切计划都会被打乱,一瞬间我们会失去很多能繁母猪,需要大量后备母猪。回顾过去这么多年,已经有太多的例子是我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时候,没有足够的母猪,然后呢?只要是母的、能站起来的、能走动的,我们就通通拉去母猪舍配种 --- 最后,母猪场的表现差得不行,后代到了育肥舍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Dr. Ken Stalder的看法是,后备母猪扩繁时,需要让「供大于求」,在计划扩繁的时候,需要照着最坏的打算去安排。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灵活地应对任何可能的问题。后备母猪的培育要向军队培养的模式学习,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过,后备母猪数量增多的话,投入也必然增多。有两个策略可能会有一定帮助:

 

1)筛选后只保留最核心、最出色的后备母猪,其它的可以通过出售来收回一定成本;

 

2) 在母猪舍采取更严格的淘汰制度,「主动更新」加上「被动淘汰」,剔除效率低的母猪,引入后备母猪。

 

一定有人说,提高淘汰率的成本也很高呀!但Dr. Ken Stalder认为,任何方案都有成本,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把握那个平衡。尤其是当我们人为淘汰更多母猪的时候,我们需要去比较的是 --- 引入新的母猪能带来多少利润?淘汰老的母猪能节省多少成本?这些数字都因猪场而异。

 

通常来说,多养2-3%的后备母猪可以让回报会大于成本。遇到任何一个突发事件,别人措手不及时,你的回报就会翻番。同时,美国的养猪户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如果以后真的很多地方不让用定位栏了,要大栏饲喂母猪,母猪的淘汰率可能还会增加,这时候我们扩大后备母猪扩繁能力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了。

 

后备母猪的选育

 

每个猪场对后备母猪的管理、选育都不太一样。有些人基本不选育,只淘汰明显不行的就可以了;有些猪场则要求要有85%的选育率(gilt selection rate)。

 

Dr. Ken Stalder的看法是后备母猪群的选育率至少要到70% --- 选育率越低,淘汰率越高,母猪的质量越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母猪的整体质量。

 

图片

不同选育率对母猪终身生产力的影响(图片来自PIC)

 

另外一个问题是,当我们可以选择自行扩繁或者从育种公司购买时,应该把天秤放平,以同样的标准去衡量母猪的表现。计算成本的时候,需要客观比较育种公司承诺的水平和我们自己扩繁的水平。

 

我们谈到了后备母猪的选育,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跟踪它们的后代足够久,来验证我们的选育是否真的成功,在Dr. Ken Stalder看来这是一个有巨大潜力的领域!我们以前会有种种技术上的困难,导致无法追踪这些猪,但是现在有了电子记录、电子耳标、大数据,也许可以让我们有办法把这些数据整合起来,从而更容易从母猪生产一直追踪到后代出栏的所有数据。

 

科技VS.人力

 

其实现在行业里最大的一个挑战之一还是人力资源问题。任何新的技术都需要有一定技能的人员来执行;我们可以设计出很棒的科技产品,但是如果到头来在猪场没有人来执行,就达不到效果了。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美国农村的网络传输速度实在是有限,无法将大量数据进行实时传输;这样一来,即使这些新技术再好,没有办法落地也是徒劳啊。

 

所以,针对农业科技的创新策略需要「由下而上」(bottom-up),先从基层的实际情况出发,然后看看如何在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找到合适的技术。而不是「从上至下」(top-down),从大格局上找到了非常有意义的技术,然后层层传递时,却发现根本行不通。

 

图片

 

员工的选择

 

我们的行业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Dr. Ken Stalder认为在不远的未来,整个养猪行业的用工情况会有很大改变。目前我们每天干的很多枯燥的体力活也许都会被机器代替,而我们的员工更多需要的是操控机器、使用软件的能力。同时,需要的员工人数会降低,但是用人成本会增加。

 

但是不变的是,我们仍然需要那些有责任心的人,他们需要在猪场里细致观察,能够发现问题。当然,又能操作机器,又能单扛母猪的人可能少之又少,也许以后猪场里还都会加上IT部门!总之,无论世界怎么变,我们需要的员工总结起来就是三点:

 

1)理解能力强,技术过硬

 

2)善于观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3)执行力强,能够主动解决问题

 

员工培训

 

上岗培训(on-boarding)是Dr. Ken Stalder觉得现在最需要提高的环节。大家过往的经历都不一样,来到同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如果猪场或者公司能够给新员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帮助,一定会事半功倍。同时,可以让优秀的在职员工给新员工做榜样,这样能加快新员工学习的速度。

 

对于一个成熟团队,每年也需要拿出一点时间来培训。持续教育、终生学习是提高每个人价值的好办法,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个人都益处多多。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标签 : 后备 母猪 育种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