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有些猪场后备母猪的淘汰率高得惊人,可达到40%-50%,其中绝大多数是因为顽固不发情被淘汰。虽然淘汰猪可以按肥猪价出售,但数月的饲养管理费用仍是一大笔损失,一般每头要损失千余元,怎样才能减少后备母猪因顽固不发情被淘汰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呢?
待产母猪身体比较虚弱,以及初生小猪还没有发育完全,尤其免疫系统,故容易感染而患病,因此需要做好母猪上产床前后时期的工作。
流水线生产的规模化猪场,子宫炎症最集中的表现在配种环节;转入配种舍的断奶母猪,子宫炎症发病率达5%-7%,而发病母猪的最终淘汰率高达80%,由此造成的损失日益成为影响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重点从生产操作流程中找寻发生的原因,同时从制度落实和治疗中寻找对策,以供猪场管理者参考。
饲养哺乳母猪时,目的是增加泌乳量,充分保证仔猪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提高仔猪成活率和断奶体重,保证断奶后母猪及时发情配种。
夏季气温高,母猪散热困难,采食量减少,母猪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出现不规律的发情和排卵,影响配种和受孕,出现死胎和弱胎。
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表现、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一文全看明白!
母猪产后泌乳障碍综合征是近年来规模养猪场中母猪产后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一般发病母猪产后表现为:食欲减退甚至厌食,精神萎靡不振,体温正常或稍高(39.5℃~41℃)。
在低行情的背景下,猪场都在追求低成本。猪场只有达到7元造肉成本,24年才能有盈利的机会。而7元造肉成本达成,与育肥效率和母猪效率两方面都有关系。对于育肥效率,全程料肉比要小于2.5;对于母猪效率,断奶仔猪的分摊成本要做到小于320元,才能达到7元造肉成本。
母猪是整个猪场的基础,但是由于生产,母猪常会由于感染患一些产科病,如子宫炎,子宫糜烂等,所以,母猪产后保健消炎至关重要。
要求后备母猪品种具备优良遗传性能,符合品种或品系特征(如长白、大白、杜洛克),体况中等偏上,身体发育良好,体格较长、有效乳头6对以上且排列整齐、均匀,性格温驯,母性好,抗逆性强,采食快,不挑食。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背膘薄,瘦肉率高,窝产仔数多的遗传性能。
热榜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