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新季玉米全面上市,产情复杂、质量各异,消费端对新季价格并不看好,初期价格快速下跌。不过随着各大用粮主体陆续开始补库,叠加低价使得基层售粮主体惜售情绪加重,玉米价格止跌反弹,截至10月底,全国玉米均价报2243元/吨,较上月下跌7元/吨。
自2018年以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改变粮食进口来源,这使其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如果美国总统大选后与华盛顿的贸易摩擦爆发,中国可以对美国农产品征收针锋相对的关税,同时对其粮食安全造成的损害也更小。
数据显示,今年5月以来,我国生猪价格连续5个月上涨,随后在9月出现回调。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今年9月全国生猪出场价格为19.68元/公斤,环比虽下降4.6%,但同比上涨17.4%,处于相对高位。
时光荏苒,11月伊始,距离立冬节气仅有几日,但是,最近两日,国内南北多地延续偏暖的格局,华北以及黄淮多地最高气温近23℃左右,气温偏暖不利于终端猪肉消费提振。
集团猪场猪价呈现跌涨调整,华东、华中地区龙头集团110-125公斤生猪价格下跌0.05-0.1元/公斤,125-140公斤生猪价格下跌0.05-0.15元/公斤,龙头集团猪价呈现跌涨调整,北方地区猪价呈现下跌,华南地区猪价呈现上涨。
进入11月初,国内生猪市场,猪价迎来“开门红”,养殖户乐开了花,这也一扫此前的阴霾,毕竟,传统“双节”消费旺季,猪价表现却大相径庭,生猪报价呈现“越跌越猛”的走势。
2024年,生猪价格持续回暖,叠加养殖成本下行,使得养殖企业、猪场从全面亏损转为普遍盈利。而经历猪周期的洗礼,虽猪价冲向高位,养猪端产能布局趋于谨慎,“降本”仍是当下养猪人主要探讨的话题。
自8月中旬开始,河南猪肉价格进入持续下行通道,期间偶有反弹,但需求端支撑不足,主流下行趋势仍未改变。进入11月份,随着气温进一步下降,终端需求或继续增量,但供应端压力仍存,预期供应增幅或大于需求增幅,因此猪肉价格或将震荡下跌。
美玉米确实紧张了,紧张的原因当然和中国这个大买家有关。众所周知,近两年,中国对进口玉米的需求十分强烈,尤其是进口玉米已经连续5年超出配额。
新季玉米陆续收割上量,但东北潮粮供应增加,市场价格下行明显,北港库存有所提升,贸易商运作积极性欠佳。受节假日及物流条件影响,南港玉米库存出现明显下降,但受下游需求牵制,南港玉米价格上行动能欠佳,目前南北港顺价运作,但成交量相对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