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

开篇

2021年全国两会已经结束,会上,无论是总理、农业农村部部长还是各代表、委员,均围绕生猪产业展开一系列讨论、发言和建议。整体梳理完代表们的提案之后,猪好多网记者发现,今年代表们的提案中关于“生猪育种卡脖”的问题提及最多,各代表委员纷纷为“猪业保种”献计献策。其次,关于生猪产业的疾病防控、政策支持、智能化建设、生猪保险、冷链运输、无害化处理、生物饲料等各个方面的建议也都被提上议案,本专题,我们综合整理了今年两会上代表们关于生猪产业的绝大部分提案,并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透视两会,读懂养猪业!

总理工作报告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稳定生猪生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抓好农业生 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稳定种粮农民补贴,适度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扩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和品质。多措并举扩大油料生产。发展畜禽水产养殖,稳定生猪生产。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

更多详情
总理工作报告
部长两会问答

粮食安全、种业翻身、乡村建设

唐仁建部长两会回答农业领域热点问题

解读:如何用十年时间让种业打一场翻身仗?

唐仁建部长在总结我国农业“种业”情况时说:“我国的种业有基础、有差距、有行动,我们的生猪饲料转化率、等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80%左右。未来要力求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种业的重大突破,要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那么我国在种业到底该如何突破?——建立种质资源库!在种质资源方面,目前畜禽种质资源库正在立项,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已经开建。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今年9月份就能建好,建成后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位居世界第一。就拿生猪产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量最大、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但是我们的种猪资源有很大一部分主要是依赖进口,在2020年的进口种猪量更是超过2万头,而种质资源库建立就相当于我国有了一个庞大的种源基因库,通过建立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活体基因库、各级育种制种基地等,开展良种动物选育等关键环节研究,实现遗传物质保护。对于推进基因的遗传进展有很大的数据支撑。

更多详情
代表养猪说
  • 林印孙
    林印孙

    加强种猪“卡脖子” 攻关打造优质自主种猪品牌!

  • 刘永好
    刘永好

    尽快出台“中国种猪”研发补助政策

  • 杨忠岐
    杨忠岐

    发展元宝枫养猪技术解决非洲猪瘟问题

养猪相关提案解读
  • 猪芯片

    解读:我国生猪育种被掣肘,到底该如何破题?

    今年的两会上共有6位代表在提案中提到了“猪芯片”,种猪是生猪产业的“芯片”,不仅事关我国生猪养殖效益,而且事关国家安全。所以今年的两会上关于破解“卡脖子”瓶颈的提案非常多。

    其中新希望刘永好提出希望国家尽快出台“中国种猪”重大项目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以“企业先投入、国家补一半”原则鼓励种业企业积极投资发展种猪研发、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攻关项目,在具备相关能力的的情况下申报攻关育种项目,国家按照相关标准评估确认后给予补贴,正邦集团林印孙则建议重点培育头部企业,这些提案基本上针对的都是对大型育种企业的补贴,包括建场补贴、配套的用地补贴等。

    此外,赵皖平代表和蒋小松代表都提到了联合育种的问题,蒋小松代表则建议“加快提高行业集中度和创新合力,形成自主创新体系”,这句话的深意是什么?众所周知,近些年我国在推行“联合育种”工作,但各个集团或育种单位之间还有一层明显的竞争关系,各自有各自的打算,育种能力和水平也不在同一阶段,导致联合育种基本上是“有名无实”,而这一建议的意思主要还是推动育种工作的集中创新化,集合力办大事,让联合育种名副其实!而这也是我国种业由弱走强的重要一步。

  • 智能养猪

    解读:在智能化方向,我国猪业有引领全球养业发展的潜力

    智能养猪这两年在中国炒得火热,就在前不久华为也宣称要把自己的互联网技术向生猪产业赋能。关于智能养猪这个火热的话题在今年两会中,牧原集团秦英林提出了相关议案。非洲猪瘟以来,中国养殖业持续千年的“小农模式”正在出现瓦解的裂痕,生猪养殖的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已经是社会上下的主流意志。目前养猪行业已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正逐步向智能化迈进,此时正是我国畜牧业智能化弯道超车的好时机,在这一方面,中国猪业有引领全球养猪业发展的潜力。

    智能养猪
  • 散户退与留

    解读:中国的小散养猪户到底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

    不同于其他提案多是关于对大企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李树林代表建议加大对农村生猪散养户的支持力度。这一提议有两个出发点,一是保证生猪的供应量,二是保证一部分靠养猪为生的农民不会因疫返贫、因猪返贫。这一提议一出,一时间关于中国的小散养猪户到底该不该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引发热议。

    2015年,中国约有500万养猪散户退出了市场,至2020年底,国内规模场(农业农村部标准,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为规模场)养猪已占比52.3%,中小户(农业农村部标准,年出栏500头以下的为中小养殖户)饲养占比则为47.7%,大型规模养猪企业和家庭猪场的比例结构发生了很大的逆转。中小散户正在被“逼退”,然而,我们不能忽略散养户的脱贫与就业的意义,不能忽视他们畜禽粪污还田处理的环保养殖模式的可行性。如果家庭猪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被大量淘汰,届时,大量从事生猪养殖业、相关流通业、养猪生产资料业的从业人员将失业,给社会的稳定带来很大的隐患。

    那么,该怎么保证这一部分群体的利益?从用地保障、金融扶持,保险理赔、养殖技术培训和服务等方面均可提供帮助。其实这和推进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是不矛盾的,只是规模企业和家庭农场在产业的发展中各自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两者是协调作用而不是竞争关系!

  • 生猪保险

    解读:如何让保险在保障生猪生产中发挥协助作用?

    这两年“生猪保险”话题一直备受关注,主要还是因为猪真的“金贵”了,死一头猪损失好几千块。并且这两年的各种疫病流行较广,无论是非瘟还是去年冬季的腹泻,再叠加禁抗政策的实施,给各个阶段的猪只都带来威胁,尤其是仔猪的死亡率直线上升,并且当下一头30斤仔猪的价格已经达到了1500元以上,基于此,有代表提出了“全生育期保险”。如果可以将生猪全生育期纳入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那么对养殖户而言是多了一重保障,养殖户相对可以大胆的养了,也更有利于生猪产能的恢复。

    生猪保险
  • 冷链消毒

    解读:双疫情背景下,消毒应该更严苛还是适度照顾企业感受?

    在近两年“双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消毒”成为常态。但是近一段时间在冷链上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很多,而这又进一步倒逼着让各种“消毒”“核酸报告”等程序/手续越来越复杂。例如,目前大部分地方监管部门只认可当地检测机构出具的核酸检测报告和消毒证明。个别省份甚至在本省所辖内各地市之间的检测报告、消毒证明也互相不认可。因各地监管部门对检测报告互不认可而造成重复检测,极大地延长流通环节所耗时间。固然初衷是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也造成了很多麻烦。

    所以如果跨地区互认消毒证明、检测证明、检测报告,减少流通环节所产生的不必要的时间和成本,或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轻当下各相关企业的时间成本。

    冷链消毒
1 / 20
猪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