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邦诚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 > 点评 > 内容

国家首次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养猪!我国养猪格局将如何变化?

国家首次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养猪!我国养猪格局将如何变化? 2020-03-17

阅读()

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生猪产能大面积减产,猪肉价格的飞涨造成通货膨胀率达到多年来的最高水平,而2020开年的新冠疫情则加剧阻碍了生猪养殖的恢复,多种因素组合成了《意见》出台的背景。
  3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生猪生产及相关产业的实施意见》。除多项措施支持生猪生产外,此文件首次提出了鼓励国内企业到海外建立养殖基地。
 
政策
 
  非洲猪瘟疫情造成生猪产能大面积减产,猪肉价格的飞涨造成通货膨胀率达到多年来的最高水平,而2020开年的新冠疫情则加剧阻碍了生猪养殖的恢复,多种因素组合成了《意见》出台的背景。
 
政策
 
  一位国内养猪企业高管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此前政府政策停留在贸易层面,主要是饲料原料的进口以及猪肉进口,从未涉及海外养猪。但此次非瘟疫情造成的缺口之大前所未有。
 
  广州猪个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松嵘对农牧前沿表示,此文件确实显示出国内缺猪的情况严峻。他认为,国内养殖环境遭到病毒大面积污染,养殖户对防控非瘟,养好猪的信心越来越低,鼓励企业到海外养殖,有利于缓解国内养殖的防控压力。
 
  据悉,在猪价的刺激下,中国企业早已积极布局国外养猪项目。如新希望将越南作为在海外开展生猪养殖业务的首个国家,2019年以来,除了在国内多地扩产之外,还在越南三省投资11.47亿元开展养猪项目。中粮集团旗下中粮肉食、渝粮集团红蜻蜓、湖南大康牧业等,也在积极尝试进入南美地区发展种—养—屠宰的一体化项目。
 
  一线兽医、养猪专家樊福好博士对农牧前沿表示,中国的很多企业都很优秀,但是由于思维模式的限制,不敢走出去,此次国家鼓励国内企业大踏步走出国门,是一个大格局。
 
  樊福好认为:“中国企业必须具备国际视野,不能‘小家子气’,不能‘小富即安’。中国发展至今,不能仅立足国内,还要走出去,要和国外的企业采用合作、合资等方式发展养殖业,中国确实应该出现更多的‘国际企业’。到国外养猪,我们不能只看到“养猪”这一步,还要看到“养猪”背后的事业,比如,设备、疫苗、添加剂、管理模式等。其实,很多国内的产品足以抗衡国际产品,我们也可以借此转向‘技术输出’。不过,国内的企业也要努力,走出国门是需要实力的,要苦修内功,这对国内的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猪行业资深观察者农牧前沿专栏作者陈贤棠认为,国家鼓励企业到海外养殖是对的,也很有必要。“我们有一些成功的养殖模式,特别是防非的技术模式,我们是具备走出去能力的。我们应该走出去,也应该迎进来,特别是高质量的国际养殖企业,也欢迎他们进来。”
 
  陈贤棠对农牧前沿表示,中国的养殖密度太高了,中国差不多集中了全世界近半的生猪,而中国目前的养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再加上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家鼓励‘进口’和‘走出去’一来可以缓解国内养殖压力和非瘟压力;二来可以学习到别人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养殖水平,强化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来可以化解我国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生猪供求矛盾,这是长效性的办法。
 
  布瑞克·农产品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称,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养殖企业出海养殖,主要是南美。因为当地具备饲料、土地成本低的优势,饲料谷物供应充裕,便于大规模集约化养殖,配套建设屠宰加工一体化设备,并将产品出口到国内。招商证券分析师雷轶表示,政府希望尽快恢复生猪产能,鼓励从海外进口也鼓励海外养殖。但是实施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很多企业并没有这方面经验。
 
  陈贤棠也认为,国家应该在这方面给予企业更具体的支持。“走出去应该怎么走?符合什么标准的企业才能走?要走去哪里?如果去的地方出现不可测的变化,国家能给予什么帮助等此类问题需要国家牵头解决。此外,这些出去的企业如何将产品带回来?回来的产品国家也应该一视同仁,严格把关,特别是安全性问题。”

免责声明:部分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及时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江西仲襄本草生物有限公司
广告